各位听众、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各位谈的故事是《你的第二大学在哪里?》。
什么叫做“第二大学”?大家习惯的就是高考后进一所大学。我想把高考之后的那个大家习惯的大学,在今天的故事里,说成是“第一大学”。我们从学校毕业,到就业,慢慢地到职业。为什么要把就业跟职业分开?因为职业的前面应该有一段时间去摸索、去磨合这是不是将来要成为我的职业。所以,从学校毕业后其实有一段就业的过程,到了职业后慢慢去考虑到我是不是一定要待下去,待下去有没有前途。这就会慢慢进入到一个比较稳定的事业,或者是自己在企业内创业,或者是根据现在这个发展有很多的机会,等等。这些年来,我跟这么多同学在一起学习、生活,我发现第二大学越早开始越好。第二大学跟第一大学的最大差别,就是第二大学不需要考试,也没有任何形式。严格地说,处处是教师,人人是老师。因为第二大学最主要的是挑战第一大学所没有的。第一大学,你一定要经过高考,要选文科、理科呀,这里面又大部分是父母啊、老师啊、同学啊、亲戚朋友啊在影响着我们。但是,第二大学却是在这些过程当中,自己从生活也好,学习也好,发现什么是我的想要重复去做的。久了久了,就会变成一个人的兴趣。“兴趣”这个词的英文叫“interest”。这个词可以分成是“inter”加“est”。兴趣并不是一下子觉得好,然后过一阵就把它淡忘了,那些不叫做兴趣。所以,这个“inter”是要经常参与的。“est”,我们知道,要达到最高潮,一直持续地有热忱、有热情。所以,一个人的兴趣实际上跟参与的连续性是一致的。但是,这种兴趣,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找到。这是一个人在生涯规划当中非常重要的。
What is my interest?我有没有兴趣?我的兴趣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我真的不知道。当然,兴趣跟嗜好、爱好又不同。嗜好跟爱好比较短暂。今天喜欢热门音乐,明天喜欢古典音乐;今天喜欢读这个人的小说,明天喜欢读那个人的小说。那个不能叫兴趣。兴趣是一件你觉得值得投入更多时间的事情,而且是持续的。我一开始没有考进所谓重点大学或者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就不要问为什么没有考进去吧。我准备的考卷都没有,考的都是我没有准备,就这么简单。但我绝不承认我比别人不用功,我的程度差。因为当时考取的里面也有拿我的作业去抄的,考试的时候我也帮他们做考前分析。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考过就考过了。问题是,考过与不考过只是当时那一两年的事情。当时会很在乎这个事情,但是一旦进大学,慢慢发现,所有的一切是不是能够在我的第二大学里面再重新成为自己?当然,先要了解自己。那了解什么呢?了解“what is my interest”。所以,兴趣是第二大学最大的寻求目标。人生中最主要的也是找我有没有兴趣,对所谓的兴趣能不能持续,能不能成为你的一个习惯?而且,这个习惯能够持续,经常都是在非常高亢、激情的状态里面。从我选择当老师的那天开始,一直到今天(熊大爷今年刚刚过78岁的生日),一个已经要迈向80岁的人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这种,就是因为熊大爷对教育这份工作有着强烈的兴趣,这个使我不分早晚、不分周末,让我感觉到投入在当中会达到了一次比一次更高的那种感觉。譬如说收到一封同学的短信,譬如说知道一个学生现在在工作上有非常大的成就等,这些所有的反馈都是给我的“est”。
所以,今天我要跟各位谈,第二大学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这个观念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这里,我要特别提到可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也就是说,我们做的当中会感觉到学到什么。听会忘记,看会记得,只有在做了以后才明白,所以做是整个学习很重要的。玩的时候是我学习最多。我常常会跟我的学生到KTV去唱歌,特别是在我指导研究生里面有一门心理治疗(phychological therapy)的时候,要同学即兴把歌词改编。换句话说,从他们唱的歌里面,我大概可以去琢磨他们“response”。因为在歌词当中,他可以重新组合句子,那我就找哪些变成主词、哪些当做是副词、之间的角色扮演,我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且,我发现,旅行是学习观察最好的一种方式。我经常看到,在旅行当中、玩当中,有些学生很偷懒,有些非常勤奋。当人最疲倦的时候,最容易看到一个人的个性。所以,玩也是一个学习观察很好的方法。做中学是我多年来一直提倡的。因为只有你做错了,你才会知道,原来这个是在我学习中不要再重复犯的错。所以,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孩子们、学生们如果有错,其实应该要了解,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教材跟机会。
我一直想跟各位分享一两个故事。我读大学是在淡江大学,我的校长,也是我的恩师,张建邦先生,他以前是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当时应该算是民办的教会大学。在2008年,淡江大学在全国各地的校友集合到上海,来参加淡江大学的校友总会,有机会能够跟张校长在上海见面,真的是非常高兴。我记得在校友会开完之后,他要我跟他的主任秘书周新民老师一起陪他到他的母校“圣约翰”,也就是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的长宁校区,看到了张先生对于自己所读过的教室、当时的环境的那种情怀,真的是蛮受感动。这么多年来才慢慢地想到,张先生读上海圣约翰大学给他带来的影响,并不是他在大学里面学什么,而是那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尊重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影响到他后来办淡江大学的理念——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他希望大学能够成为学生上课的地方,周末就成为社区的地方。我记得,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养老院,一到了晚上,一到了周末,很多老人来到校园,跟年轻的同学在一起。年轻的学生从生活里面就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些老年人呢,看到学生这么年轻,在校园中漫步,也增加了这些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学校就像一个花园,台湾拍电影,特别是很多人拍婚纱照,也都会到淡江大学的校园来。这个跟张先生过去在圣约翰大学,他的第一所大学,有很大的关系。后来,他又到美国伊利诺大学去读教育学博士。等他回到台湾创办这所大学的时候,他强调了几个重要的办学理念:一强调未来学,二强调通识教育。这也是他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他把教育的理念变成了一个海纳百川的观念。在他的海纳百川的观念里,就是不要在乎这个学生考进来的时候是什么成绩,是什么背景。张先生所强调的是,大学就是一个大家来分享、来交朋友的一个地方,并没有那些框框架架的拘束。这就是为什么他所提的通识教育带来了蛮多的震撼。张先生最早提出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不要超过55%。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的,专业课程都不要超过四年大学总学分的50%~50%。那剩下来的课怎么办呢?他认为应该要放的课程是四大类:第一大类叫人文科学,第二大类叫做社会科学,第三大类叫自然科学,第四大类就是公共必修,譬如说外语、思想政治。这个观念影响到后来我自己从事教育工作。也就是说,淡江大学是我的第一大学,张先生这种观念、玩的时候,我都把它称为我的第二大学。
我要跟各位做一个简单的结论。第一大学非常强调个人自主学习,重视的是知识的获得。但是,第二大学比较重的是你自己当时的感觉,你要把它收集起来,这个感觉如何化为一种具体的内容。而且,人的学习不一定是个人,更重要的是团队,就是一群人。常常看到很多同学在微信里面拉群,这就是现在的第二大学。学校里面不会拉一个群,那是第一大学。第二个概念呢,第一大学非常重视过去的知识或者是技能;而第二大学比较强调的是,现在的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去寻找观念,跟我结合,然后去解决问题。跟只是考试、背的那种学习的传统方式是不一样的。第二大学强调的是自己要去找,自己要去参与,自己要主动地跟其他人高度互动。第一大学非常强调老师是权威者,是至高无上的;第二大学不是,第二大学,老师也是朋友,朋友也是老师,而且是以学习者自己本身为主角。在第一大学里,非常喜欢把什么东西都标准化、理论化,有人称所谓学院派为第一大学;而第二大学不是,个性化,而且是现实化。像现在的这种网上教育就是,而且可以主动地利用公众号来推销自己、展现自己。所以,第二大学无时无刻地可以把你的个性、把你想表达的很快地提出来。第一大学呢,严格地讲,对整个的学习环境有相当的限制性,比如说上课一定要到教室,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而且非常讲究一本、二本。没有办法,因为这是第一大学,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但是,第二大学,你的选择会变得非常的自主、轻松,也没有一种身份的约束,地点也不是固定的,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勉励、鼓励或者是走出自己、去找朋友。朋友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老师。第一大学很在乎你的成绩,很在乎你的名次,很在乎别人对你的肯定。但是在第二大学,我的建议是能够成为一个非常诚实,非常懂得尊重别人、接纳别人的人,而且懂得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这样的大学里面,你跟别人之间没有在争谁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有的是双赢的学习。第一大学又比较容易跟现实生活脱节。我的教科书,从开始撰写到完稿交给出版社,出版社还要审查,审查完了以后还要等书号,然后还要去排,到学生手里,最快都要超过一年半以上。所有我们在第一大学学的知识,如果不能够及时地走出框架,那么我们所学习的东西严格地讲都有些过时了。但是,在第二大学里面,整个的学习方法比较重视挑战性,从经验中得来的所有知识不大会被遗忘。更重要的是,第二大学学习跟别人相处,会懂得怎样解决问题。
大概说起来,第一大学跟第二大学其实都是我们在追求自己的快乐生涯规划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谢谢你的收听。

你的第二大学在哪里?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