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各位朋友,很高兴我们今天又来到了《熊大爷话生涯》的时间,今天要为各位讲的是《家书抵万金》。
这句话是唐朝杜甫先生说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特别感触这“家书抵万金”。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电话,更不要谈什么手机、电脑、APP,没有听过;如果能够打一次长途电话,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我在念书的时候,最期盼的、最快乐的时刻就是每天固定时间到学校邮局的信箱。如果有一两次家信没有准时到,那一天就变得非常失落,又担心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父母是不是健康。所以,那个时候,每一天最觉得生活有期盼就是等家信。从1966年到1969年,家信的陪伴更多的是一种呵护。最大的勇气都来自家信,使我鼓足勇气之后去面对经济上的压力、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压力。家信给了我最大的力量。
因为我妈跟我爸的脾气、个性,他们也不完全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给我的家信。我妈给我的家信没有很多文字,不定时的。比如说,她画一个太阳,我就懂我妈的意思是她头一天打麻将赢了,而且赢得蛮多;如果下雨,那就是输了,大雨就是输很多。但我父亲就不是。我父亲学会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公务员,生活非常拘谨。我都记得,在家里只要听到什么声音,我大概就知道是早上几点或者晚上几点,因为我爸爸的生活非常规律,规律到每一天的时间都不会差太多。他的个性就跟他写的家信一样。他很爱写,我很爱看。我爸爸写的大部分是他生活中看到的一些散文,然后他把自己的感情跟文思一日千里地狂泻出来。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他给我的家信里,右上角都有一个阿拉伯数字。这么多年了,我只要把我父亲写的家书的右上角的阿拉伯数字乘3,就可以计算出我离开家的日子。多少年来,一直是这样子。不管搬家搬了多少次,都当做是传家之宝一样保管。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灯下细细地研读,总会觉得跟父母特别亲近。
岁月也是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了。只要看到信里面的太阳,就想到母亲开心的笑脸;只要看到右上角的数字,就会想起父亲思念的目光。这么多年来,家信从来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也没有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平缓,所有的家信都是在探讨家人之间的大大小小的关爱,谈的都是一些细碎而平凡的生活。但是,浓浓的亲情却渗透在每一个文字,甚至于在每一个标点之中。虽然风格浑然不同,但是都充满爱意。我的整个硕士的岁月,几乎都是靠家信,才显得不那么孤苦、乏味。所以,我非常相信家信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跟亲情是捆在一起的。当家信跟亲情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变成灿烂的阳光,时时刻刻给你温暖、给你幸福。
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像当年用笔来写家信,而是用手机发微信或短信,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感觉上好像少了一点什么。那我现在跟我自己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怎样来表达呢?我们除了每天微信之外,不是我打给他们,就是孩子们打给我。有一句话如果不说出来,大家都会觉得好像那天少了些什么。每天,我也等着这个声音,孩子们也在等这个声音。那就是,每天我都会听到我的儿子女儿告诉我“爸爸,我爱你”。今天,我们没有像过去那样的文字书信来传达对父母或者子女的爱。我觉得,即使在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时候,爱要大声地说出来。
谢谢各位听众,谢谢各位朋友。

家书抵万金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