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内容早“知到”立即打开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陈鷟·中国海洋大学

对春秋战国这些称雄一世的人,我们常常会好奇,他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到底具有哪些特点的人才可能称雄于世。综观春秋战国的雄主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大致有六个方面的共性。

一是志存高远。人人都胸怀远大,即便也有浑噩的时候,但都能幡然醒悟。终其一生,多数时候都是矢志不移,所以才历经艰辛,终成大业。

二是选贤用能。这些人都懂得招揽和任用贤才,并且用人不疑,君臣相得。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楚庄王因臣下无人见识超过自己而苦恼,魏文侯拜子夏为师,秦孝公下招贤令,燕昭王筑黄金台,都被传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千古佳话。

三是洞悉人性。这些人对人性都有及其敏锐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部分出于天赋,部分出于丰富的人生阅历。

四是谙熟韬晦。这些人都深谙韬晦之术。特别在处于劣势的时候,他们都能极度隐忍,寻机反击。越王勾践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五是富有急智。成长为霸主的征途中,充满了艰险。随时都可能处在风口浪尖,各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极大地考验着这些人的急智。而他们往往都能够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这种能力大部分源于天赋。所以古人说:“不聪不明,不能为王”,千真万确。若无做王所需的急智,随时都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六是知错就改。有的人睿智但不聪明。发现自己错了也不愿改正,甚至为了颜面而一错再错。这些霸王之才不是这样。他们知错就改,而且立即改正。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改变了事情发展的颓势,二是给他人以良好形象,使人愿意进言。这是些真真绝顶聪明的人。

但是,即便是这些英明的霸住,似乎谁也逃不出一条铁律。那就是他的事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多数人是人亡政息,有的人甚至还活着就走向了衰败。

如齐桓公,离开了管仲就彻底昏聩了。晚年被易牙、竖刁、开方等人困死于宫中。临死只有一个被他宠幸过一次的宫女翻墙前来陪护,陪她死去。死后群公子争位,国家大乱。齐桓公尸体67天无人收殓,生出的蛆虫都从宫里爬了出来。结局何其凄凉!

赵武灵王也被儿子困在沙丘宫中,活活饿死。

秦始皇死后,诏书被赵高、李斯篡改,废长立幼,国家迅速陷入纷乱。原来设想的万世基业顷刻崩摧。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话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意思说当统治者头脑清醒,总是求全责备自己的时候,他的事业就会迅速兴旺发达;反之,当统治者刚愎自用,总是归罪于他人时,他的事业就迅速土崩化解,招致灭亡的命运。

这些春秋战国的霸主们,虽然都英雄一世,但几乎都逃不出这一铁律。或者自毁乾坤,或者后继无人。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也曾拿这话问过毛泽东主席。黄炎培先生只是引用而已。其实古人早已发现这条历史的铁律。当时毛泽东主席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