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又到了《熊大爷话生涯》的时间,今天的题目是《每一次开学前》。
我中学到大学,开学前学校会通知家里去交学费。家里大大小小五个小孩,我父亲一个人在铁路局。印象中,一到了这个时候,父母就到处奔走,去凑学费,整个家笼罩在一种极为压抑而苦闷的气氛里。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每次都遇到这种情况,回忆中,他们都是沉默、发呆,然后一直抽烟。父亲会变得更沉默,在那边发呆、抽烟。而母亲会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在灯下算家里有限的积蓄。这些都是我难忘的中学生活。
2015年10月16日,我任美国托马斯大学中国总校区的校长,到我们合作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去上课。在这个合作项目里,我们两个学校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护理学院合作办中美护理双学士学位。院长张国维先生在开课之前跟我提到,说班里有一个很好的学生,是先天残疾的孤儿,生活的确有点困难。所以,学校提出要帮助他解决经济困难。他希望我也能够跟他们一起来帮助这位同学。经过了仔细的思考之后,我表示抱歉,我还有别的想法。大家一下子非常尴尬,因为他们没想到我会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他们主要是希望美方也能够减免学费,中方也减免学费,帮助这个学生安心读书。这个想法非常好。但是,我们帮了他这一次或下一次,他这样一直接受别人的帮助吗?因为我从小都打工、卖面、当导游等各种方式,用我自己的劳力去取得我应得的酬劳,完成我的学业。当然,他有先天性的残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同情,但是我用的更多的是同理心。他愿不愿意这样一直被无偿帮助?还是应该给他一种有尊严的协助?最后,我们成立了“耿泽友爱基金”,由陈永胜校长付一部分,由耿泽的父亲参加一部分,耿泽参加一部分,我也参加一部分,一共筹集到了56万。内蒙古民族大学说:“对,因为我们的中华民族有56个。”我提出,基金是借给这位同学的,等他将来有能力的时候,再还给基金,基金就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后来,大家慢慢了解这个观念。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告诉各位,我们不是解决一时,而是解决根本。这个根本跟尊重、信任和尊严都有关系。比如说,这位同学可以每个礼拜在学校做勤工俭学的工作,得到一些收入,来解决平常的零用钱。学费可以用基金先交,但一定要借款的方式。这些年来,我一直以这种方式来说明爱本身就是付出,所以不会有任何的失落。但是,爱也要尊重被爱的孩子,不要让他感觉到别人对他是施舍,而是他在没有能力的时候接受过爱,等他将来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帮助别人。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每走在校园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找那些跟我一样担心、着急的面孔,然后都会问是不是跟我一样家里交不出学费。所以,每一年开学前,我都会持续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将来去帮助更多的别人。这就是大爱。
各位听众,你说呢?

每一次开学前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