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内容早“知到”立即打开

死亡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黄天中·华侨大学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又来到了我们《熊大爷话生涯》的时间。今天,我要为各位讲的题目是《死亡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回顾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还能清晰地记住当时的情景。比如说,在《唐山大地震》的电影里,有一幕让大家没有办法不掉下眼泪来,就是母亲最后只能够选择救出一个孩子,那种挣扎。现在,离汶川大概也十年了吧。现在回想地震的时候,整个村庄都没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些中学生做最后的挣扎。2008年12月,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有一位大四的女生,她在医院里跟我联系,没有办法来参加最后的毕业制作面谈,我答应她把考卷邮递到她上海的医院。怎么样都没想到,这是一封永远没有办法投递的考卷。当考卷到医院的时候,她因为直肠癌而去世了。只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年龄。死亡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死亡的途中,只不过人永远没有办法知道明天会先来还是意外会先来。幸福无恒常,生命都不在我们的掌握。对于这个敏感的话题,在传统的教育中,死亡跟性教育一般比较忌讳。问题是,孩子并不会因为你不谈,他就不提到这些问题。比如说,在美国的中学里面,老师就会跟他们谈怎么样避孕,父母亲也跟孩子直接谈。生死学也是一样的。避讳问题反而造成孩子们对生死更感到沉重。在我个人从事博士论文研究的时候,我的发现是,越早接受死亡教育的,越是对亲人或家人离开时候的悲痛会稍微缓和,而且更能够重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不知死,焉知生的可贵呢?死亡不确定。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在《随笔录》里提到:“死亡在什么地方等着我们?这是不确定的,让我们在任何地方去等待死亡吧。”预先思考死亡,其实就是预先思考自由。这种自由的获得不仅需要从死亡教育中获得养分,更需要仰仗的是人对于生命的热爱。

今天跟各位提的最主要的是珍惜每一天,好好地对待家人。这么多年来,我自己的专业主要是临终关怀,做得越久越能够了解,越早做好准备,心里的确会越贪婪。这么多日子来,我一直把我的每一天都当做我生命中最后一天去过,反而觉得更踏实,更有责任。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你觉得呢?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