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各位朋友,又来到了我们《熊大爷话生涯》的时间。今天,我要为各位讲的题目是《在体验中学习》。
体验式学习源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纽约库克大学。开这门课,就是一种“experiential learning”,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体验,也就是后来的“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的观念。2002年,我在库克大学服务,又在大陆跟云南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温州大学和集美大学等校合作中外双学士学位的课程,把这门传统的优化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的课并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里。这十多年来,库克大学的同学经过了不同的实地体验,提交了报告,确实改变了思维和气质。在体验中学习包括亲情与感恩体验、团队合作体验、非营利组织体验、营利组织体验、创新创业体验、全球事务体验。核心就是“做中学”“玩中学”“错中学”,在课堂外获得实践经验,学会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涯的实际情况里。这些年来,有几个学生的生涯体验报告,我跟各位一起来分享。
有一个学生是每个周末都要到爷爷奶奶家去送奶粉、保健品。这位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到“老师,其实我每个礼拜送去,发现爷爷奶奶都把那些保健品、营养品放在架子上,根本吃不完。我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保健品、营养品,他们最喜欢的是我能够陪伴他们、跟他们一起聊天”。他发现,跟老人在一起,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鼓励跟关怀。爸爸妈妈忙,认为回家一趟,把保健品带到,就完成了孝心。这位同学通过体验学会了需要去陪伴他们、跟他们说话。
还有一个同学在亲情体验里提到,他爸爸很凶,非常权威,不太讲话,从小很怕他。我们的作业规定这位同学要到山上去工作,他身体瘦小,结果,平常跟他不怎么样的父亲亲自帮他搬运电脑。那个时候,电脑还蛮重的,不像现在比较轻巧。他看到父亲的背影,父亲很胖,一路抱着很重的电脑上山,汗流浃背。这个孩子写体验报告的时候说:“我从来没有这么感动,也从来没有这样靠近父亲。我看到他汗流浃背,我看到了父亲是爱我的。”后来关系也缓和了。有一次,他父亲写了一封微信给我,说:“谢谢老师。今天是我孩子20多年来第一次回家倒茶给我喝,真好啊!”从体验中学习更踏实。
还有一个故事。云南财经大学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问道社”,社里的同学到山区去给留守儿童送温暖。学生回来写作业的时候,共同的一个感悟是“其实,与留守儿童的接触中,我们发觉,并不是我们给他们爱,并不是我们去帮助他们,真正受教育的、被帮助的是我们。在这次体验中,我们感觉到我们是多么幸福。我们回家就有饭吃;我们做对了,会有人夸我们;我们做错了,有人会告诉我们。而那些没有童年的孩子们,父母亲都在外面工作,一去就是半年、一年,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从这样的亲情体验中,开始对父母加倍地感恩、孝顺。
从亲情的体验中了解到幸福快乐来自家庭;团队体验培养了主动合作,加强了参与的意识;非营利组织的体验学习到同理心、大爱;营利组织体验学会了企业人、社会人,知道了怎样在营利组织中相互帮助、相互受益;在创新体验中学会了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在全球事务的体验中提升了学生自身的格局和视野。为了使我们每个人成长心智、造就才能、强壮体魄、完善人格、追求信仰,这些过程其实都可以在体验中学习。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你觉得呢?

在体验中学习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