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各位朋友,谢谢各位又来收听《熊大爷话生涯》。今天,我要跟各位报告的是《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我们的生活里,父母亲、老师们、领导们在学生、孩子面前,希望用最短的时间,用最诚恳的心,来让学生们、孩子们理解他们想表达什么。今天已经来到了数字化时代,孩子们从生下来就在APP上得到了大量的信息,可是父母亲还是比较喜欢用传统的方法。那么,今天我要跟各位谈的是,其实,有的时候,不管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与其变成一个“talker(说话的人)”,不如做一个好的“listener(聆听者)”。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生涯规划》这门课,其中有一个单元是“毕业制作”。这门课,学生到了大四的时候,同学要正装上台。这也是这门课的一个特色。十多年来如一日,13000多个毕业生走了。有的时候回想,到最后我自己变成了一个最富有的老师。怎么说呢?比如说,有的面谈,不知不觉就过了半夜,快要天亮,但谁也不想中断正在进行的面谈。我一直是抱着一种聆听的心情。其实,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开口。这需要很多的练习。有的时候,学生不大愿意跟你分享自己,老师或家长应该要想怎么让他愿意跟你谈。其实,愿意跟你谈的时候,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信任你了,不再把心封闭起来。有一次,天都快亮了,学生拿了一盒粥,配了一点酱瓜、肉松,上面写:“老师,请先用一点稀饭。”简单的几个字,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我称这个为“爱心稀饭”。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有的时候,聆听比说更具有凝聚力。我的老师、博导授业于“人本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我们学生们也都是罗杰斯学派的成员。由于受罗杰斯教授的一脉相传,我们都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聆听者。他有一个“当事人中心理论”。罗杰斯教授强调,最后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但是如何帮助自己,自己不一定清楚,就需要有一个交流的对方,让他敞开心扉,让他愿意说出来。罗杰斯说,一个良好的交流、自如的交流、内心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都具有一定的治疗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受惠者,沉默的聆听有的时候也可以表达尊重,尊重对方,也尊重了自己。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静心中思考、在聆听中成长。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你有没有试试看?有的时候,让别人多说,多听别人的,然后再表达你的意见,你跟别人的距离会更加接近。请问,你觉得这样可以接受吗?谢谢。

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