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内容早“知到”立即打开

中国的第一个MBA

黄天中·华侨大学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真的好高兴又到了《熊大爷话生涯》的时候。今天我要为各位讲的故事是《中国的第一个MBA》。

这故事应该要回溯到1984年底、1985年初,那个时候我在俄克拉荷马市大学(Oklahoma City University)担任副校长,负责整个学校的国际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的业务。当时,我接受了中国商业部的委托,一起探讨设立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学位课程的可行性。当时商业部所属的商学院存在青年师资的问题。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当时的何济海部长、鄢维安司长就注意到商学院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硕士以上的师资力量。

当时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呢?所有学生都可以不用出国,全部在天津商学院上课,外教从美国派过来。当然,当时也有一些争议。譬如说,当时的教育部就对商业部提出了一个意见,说国家教育主权不允许外国大学到境内来办学,除非有专门的法令。各位,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细则直到2003年才发布实施,而当时是1985年。结果,商业部告诉我们说要办。教育司的司长鄢维安鄢司长说,既然教育部有这个规定,等毕业的时候就派老师跟学生代表到美国去领取学历和学位,就没有教育主权的问题了。

结果,双方连意向书都签了,在签协议书时,关于学费问题,何部长却表示,由于当时的外汇比较紧张,只能够付一半美元,另外一半要付外汇券或人民币。这就给我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美国方面再三地催促我,如果达不成具体的合作或没有合作的可行性就尽快地回去。如果没有学费,美方将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合作。当时,我非常纠结。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带到我的祖国。于是,学费就成了当时的问题关键。

那天的晚上,双方无法在学费问题上达成协议。美方认为,拿人民币就没有办法使用。在下一个故事《掌声是给解决问题的人》中,我会详细地告诉各位没有美元怎么办。现在,我们回到这个故事。当我纠结于学费问题之时,美方让我回去,放弃这个项目。

那天晚上,我在长安街上慢慢地走着,后来上了一辆三轮车。我看车夫骑得累了,就让他停一下,一起在一条胡同旁边吃面、聊天。这个聊天给我的触动特别大。我问车夫拉车拉了多久了,他说已经拉了好几年了。我问他每天这样累不累,他笑着说累。我说,那你为什么要这样累?他的笑容出现了一点希望,他说他要把这些钱省下来,希望他的女儿过得好一点,希望他的女儿将来到美国去念书。他认为他这一代应该要做这些,为的是要让他的下一代过得好一点。我想,这样的一个父亲,每天辛苦劳动,就会是为了希望他的孩子有一天能得到更多的教育,而我自己有一个这样的机会,可以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一定要想办法出城这件事,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我经常告诉自己,要把“impossible”变成“I'm possible”。

最后,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即使没有石头也要过去,一路风雨兼程,甘苦自知。

在这个故事里,我希望各位能够知道,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打到。比如说,我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教育主权的问题。第二个困难是没有外汇。那么,即使外汇的问题我可以想办法,那一个国家的政策又怎么办呢?但是,我发现,由于商业部完全配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派派毕业生代表到俄克拉荷马去领学历和学位,而课程还是在大陆上。

所以,大家不要自己认为不可能就放弃了,要有尝试的勇气。一次大胆的尝试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或者收获。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是我不能够接受不去尝试。只有尝试了,才有成功的可能。

现在讲这个故事,回想当年,真的是因为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才把创意变成创收,才能够真正地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各位,我们不要去等待机会,而是要去创造机会。只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就能够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共赢的发展才成为可持续的发展。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你说呢?谢谢!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