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内容早“知到”立即打开

临终需要关怀吗?

黄天中·华侨大学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非常高兴,我们又到了《熊大爷话生涯》的时间。今天我要为各位讲的故事是《临终需要关怀吗?》

也就是说,病人到了晚期(比如癌症晚期)或者生命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要告一个段落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关怀呢?当然,“死亡”这两个字在中国一直是比较忌讳的,甚至于讲了这两个字后要“呸呸呸”(迷信的做法)。但是,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知道有生必定就会有死。

在我们的学界,不太会用“死亡”这两个字,我们用的是“final stage of the growth(成长的最后阶段)”。生命从开始到最后,我们一般都称之为“一生”。在病症晚期的时候,当医生尽了自己的天职,无法再用药物或者其他方式来继续治疗的那一刹那,病人的生命失去了药物的维持,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早是英国提出了“Hospice”这一观念。这个词,每个人的翻译都不大一样。1967年,英国的桑德斯医生(Dr. Saunders)建立了第一家现代的临终关怀医院,即“St. Christopher's Hospice(圣克里斯多夫临终关怀医院)”。这家机构在成立后的六七年内一直经营得非常辛苦,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观念,还是一个费用非常庞大的团队。

那么,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团队呢?我现在为各位介绍一下临终关怀的团队。这样一个团队至少要包括专业的护士(执照的、合格的护士)、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理疗师、营养师、药剂师、志愿者或者宗教人士,还有病人的家属。一般来说,整个团队由护士来牵头组建,担任召集人。

我是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我在美国读博士学位和进行专业工作的时候曾参与临终关怀的团队,一般称我们为“clinical psychologist(临床心理学家)”。当医生不再使用药物为病人治疗的时候,我们开始工作,尽量减轻病人的疼痛,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抚慰和支持。刚刚讲了,这个团队那么贵,如果家里有晚期的病人,这将是一笔很庞大的支出。英国人也是等了23年之后,到1990年,英国政府才正式把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医疗保险。也就是说,谁家有了这样的状况,都可以去申请临终关怀的医疗保险。美国是在1974年建立首家临终关怀医院的,但是一直到1986年,临终关怀才正式被纳入医疗补助,而且临终关怀的很多费用都可以由国家财政来支持。这中间也隔了12年。

1988年7月15日,我跟几位朋友,譬如陈武刚博士等,一起在天津医学院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同时建立了临终关怀基金。一直到2017年,我们才看到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试行通知,首次提到了临终关怀。

各位,这中间已经隔了29年。但是,看到这个文件,我觉得已经看到了曙光。希望有一天人大能够通过立法,使全中国人民都可以申请临终关怀的保险。

我想起我自己的母亲病重的时候,我没有能力回去,等我后来回去了,看到母亲因肺癌而住院,我都不知道我要怎样去面对。家里像是失掉了重心。凡是晚期病人的家属,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去承受焦虑,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要怎样去面对。

后来,等我父亲癌症晚期的时候,我慢慢地问他关于后事的安排,比如是土葬还是火葬呢?出殡仪式都尊重了我父亲的遗志。譬如,我父亲希望火葬,而且希望跟母亲葬在一起。我父亲后来皈依上帝,信基督教,所以我们也尊重我父亲,出殡仪式的前半段用佛教的仪式,后半段用基督教的仪式。

在整个过程当中,感觉到凡是家里面有晚期病人的,整个家庭都会陷入贫困、绝望,无法自拔。如果再得不到精神上的关爱,那就这样结束人生将是非常凄凉的。

临终关怀让大家知道如何分担病人家属的困难。

当然,临终关怀对濒死病人的照顾,其重点并不是如何延长他的生命,而是减少他的疼痛,能够让他最后的生活保持该有的品质,至少是希望他们能得到心灵的抚慰。

临终关怀本身其实不仅是一项医疗事业,更是整个社会的事业和责任。它的社会意义不仅在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更在于让每一个人都了解、关心和参与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真的很希望全民都能够关心这个问题。要知道,临终关怀很可能就发生在你的家人、邻居、朋友的身上,到那个时候,如果一点准备都没有,就会变得非常忙乱。如果平时能够接触到一些临终关怀的知识,那么就算是突发状况,我们也能让逝者备受哀荣,从容地走完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成就一个优雅的离开、有尊严的谢幕。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你是不是平常不大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希望今天的故事能够帮助各位了解,人的一生,本来就有生就会有死。生,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但是我们能让自己和家人在走的时候走得有尊严。只要做好准备,一旦到了那样一天,你就不会慌乱了。你说呢?谢谢!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