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各位朋友,大家好,又来到了我们今天的《熊大爷话生涯》。今天要为各位分享的是《同情心VS同理心》。
同情心的英文叫做“sympathy”,跟同理心的英文“empathy”蛮接近的。同情心是什么呢?就是感人之所感。同情心只能到这样,跟别人一起去分享他的情绪、遭遇。但是同理心不同。同理心有同情,更多的是理解。待会儿我们根据这个来为各位讲一个故事,然后再来讨论同情心和同理心。
回想很多年以前,我在学校写论文的时候,也谈到同理心的理论。“同理心”最早源于美国近代史上人本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他主要的学术论点里提到了“Client-Centered Oriented”,就是所谓的“当事人中心论”。“当事人中心”的意思是说,当你遇到任何的问题,不要过多地用自己经验、感觉去做评论,而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立场去思考,然后再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情心是看到了一件事情后有很大的触动,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跟同理心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一个是,同情心的时间比较短,过了也都过了,但是同理心会促使人去解决那个触动,使之不要再发生。
在那篇论文当中,我主要是探讨一个小孩子为什么每次到了医院就又哭又闹,拽着他的妈妈爸爸的手要走。这个案例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孩,眼睛有问题,他的父母亲带他去看眼科。由于他以前去过医院,看到过医院的各种设备、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还被打了一针,所以这小孩一进医院,一闻到医院的味道,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想起来上次打针的痛苦,所以就怎么也不肯跟妈妈爸爸进医院,因为他不想再痛一次。在这个研究中,我提出改变情境,模拟当时最受欢迎的一个美国电视节目。我们把儿童医院的眼科做成电视节目里的场景,医生不穿白大褂,而是穿着小丑的衣服,护士也扮成节目中的一个角色。把小孩带进医院时先跟他玩,让他接触这些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的人物。然后呢大家一起玩,一起吃饼干,互相打闹。就这一过程中,大家先熟悉起来,建立彼此舒适的接触。最后,当医生要给孩子诊治的时候,就让孩子坐在面前,然后用脚一叉地上的板,墙后面的电视上就开始播放节目。孩子会很专心地看医生背后的电视屏幕,医生就可以开始诊断了。怎么做呢?医生让孩子先看他的眼睛,然后要求小孩张开眼睛给他看。孩子觉得很烦,说你快点,我要看上面的节目。医生就把他的眼睛打开,说我要看,你看了我的眼睛,就该让我看你的,我要看你的好不好?医生就在孩子看墙上的节目时把他的眼睛看了。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要诊治孩子的眼睛,那么就站在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角度或者孩子的处境来想问题,就会发现不一定就非得在医院才行。医院可以看大人,因为大人有自控力,但是孩子们不是这样的。
在这个故事中,我希望来谈一谈同理心是什么。其实,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或者大家经常听到的将心比心。重要的是,同理心的真正目的是能够感别人所感之外,既有同情又有理解,因为理解就开始去想怎样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同理心更重要的是使沟通能够更顺畅。
今天我们谈了同理心和同情心。我想,今天的故事给各位建议的是,我们以后是不是少一些“我以为”“我觉得”,因为这些先入为主会让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见太多而缺少了去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因为只有这样子,对方才可以感受到你原来是为他分担或者是为他解决问题。所以,严格地说,同理心就是“你的处境”“你的感受”就是“我的理解”“我的行动”。“我的行动”也就是我来为这个处境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你觉得呢?谢谢你今天的收听。

同理心VS同情心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