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接着上一个分蛋糕的故事之后,今天的题目是《分橘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基本的观念上有一个相同,也有一个不同。相同的是,这个故事也是告诉了我们怎么样应用在我们的沟通、谈判或者是一般的人际沟通上面;不同的是,分蛋糕的故事比较消极被动,而分橘子的故事有战略、有战术,在谈判上积极主动。
如果能够把这两个故事分开来听、分开来想,在不同的时候用,或者也可以把两个故事在同一个谈判来用。
分橘子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橘子,分给两个女孩,她们看到这个橘子的时候,在等待分配方法的时候。这里,我们记不记得以前提过在进行沟通与谈判之前有四个步骤,那就是要摸摸底,要通通气,然后我们还要碰碰头,最后才能够拍拍板。这个流程就是告诉我们要非常有技术地探听对方的虚实,了解对方的情况。所以,“摸摸底”的意思就是说不要让对方非常明显地知道我们在做功课,做一些资料的研判跟分析。“摸摸底”跟“通通气”不同,“摸摸底”是静态的,“通通气”,这个“气”呢,你把它看成是空气,就是要透过不同的方式去得到,比如说可以透过网络、电话、第三者的话得到一些情报。这个时候再跟别人做第一次意向性的见面,“碰碰头”当然就是说能够有机会跟当事人去谈。但是要记得,去谈之前千万要先做好摸摸底、通通气的准备,这样你才能够掌握对方的虚实,做好自己防守。在这些都完成的时候,才能进行。第一个阶段还是一种意向性的,不要做任何的决策方面的东西。
那么,回过来,我们看那个橘子。甲看到这个橘子,如果用刚刚的分法,甲跟乙两个都不开心。奇怪,刚刚分蛋糕,甲来切,乙来选,不就没事了吗?为什么讲橘子的故事又不一样呢?是啊,刚刚那个哥哥跟妹妹采用二分法,看起来好像是蛮公平的。但是,各位有没有仔细想?它只能够保证双方都不输。我认为,真正的双赢不应该只做到了双方都不输,我们要去思考的是怎么样确保双方能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这也就是我刚刚跟各位一开始谈的。第一个故事比较消极被动,而今天的这个故事比较积极跟主动。就是当我们不了解对方的需求的时候,我们会靠自己平常的主观来判断,安排给对方自己认为合理、平等的资源。那么,这个时候很可能就让一半的资源浪费了,而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利他利我是能够让他和我都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这才是被我们称为“双赢型”的谈判成功与否的关键。
回来讲这个橘子。当甲看到这个橘子,乙看到这个橘子的同时,一定要先摸摸底,摸底、通气之后发现,甲从小皮肤不太好,她的母亲告诉她,橘子皮跟蛋白放在一起,用四个指头去摸,然后再用四个指头在自己的脸颊上按摩,所以甲很喜欢橘子皮,而并不一定喜欢吃橘子汁。乙就像我们一样,就是喜欢橘子汁,不要皮。如果由甲来切,让乙来选,结果甲就把皮留下来,橘子汁不要了,乙看着很可惜,而甲看到乙把橘子汁喝了,把皮丢掉了,也会觉得可惜。经过这几个步骤之后发现,把全部的皮都给甲,把全部的橘子汁都给乙,她们各取所需。
当然,我刚刚讲了,在这样的一个谈判过程中,以前的人比较习惯采取立场,然后维护这个立场,然后让步、妥协或者是破裂,作为谈判的模式。现在双方已经可以转化为认定自身的需要,探寻对手的需要,然后探求解决的途径、协议或者是破裂。在现代的谈判中,用得蛮多的是用同理心来看待对方,也就是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这样一来呢,彼此为了利益而尽力,得出了两者皆获胜的一个结果,这其实本来就是双方所希望的。谈判最核心的一条是能不能让对方接受你的条件,只要让对方的立场慢慢地靠近自己的,,谈判才能够成功。其实,只有在双赢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共识。
跟各位分享今天这个故事,请问先满足对方的需求才能满足自己的这个观点,你觉得呢?谢谢你的收听。

分橘子的故事
请订阅专栏,学习完整内容
订阅专栏